1、随着习语“指鹿为马”,赵高这个名字出现在许多儿童书籍中,供儿童学习成语。
2、可以说,无论赵高的名声有多差,他都是历史名人。
3、但很多人对赵高的认识,只停留在“沙丘政变”和“指鹿为马”两件事上。
(资料图)
4、《史记秦始皇本纪》年记载的“沙丘政变”一直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质疑。
5、《史记秦始皇本纪》一方面说:“先帝誓死,群臣不敢言死。”这样写的目的是想告诉读者,秦始皇拒绝面对现实,不谈生死,也梦想长生不老,所以没有考虑身后的继位问题。
6、然后,在下面写道:“生病是非常有益的,因为我给我的儿子傅信说,‘我随葬礼葬在咸阳。’“也就是说,秦始皇的车到了平原(今山东平原以南)。他好像想通了,觉得自己快死了,就给大儿子傅肃写信。
7、请他回咸阳参加他的葬礼。在这里,秦始皇不仅想到了死亡,还想到了自己的葬礼,可谓思想发展的一次飞跃。但是,这种飞跃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:你说你已经预料到你等不及要见傅肃,而傅肃到了咸阳只能参加葬礼。
8、那么,如果真的想让傅肃继承自己的皇位,就要说清楚,不能只说“我在咸阳的葬礼上被埋了”。
9、但《史记秦始皇本纪》中没有说明,下面只说:“书已封,赵在中车府任使。”
10、《史记李斯列传》李,但却被赵提到了两次。先是赵高去和胡亥商量说:“在上崩,给长子一本没有给王公子的书。长子到了,立为帝,子无大小。为什么?”先是赵高去和李斯商量说:“上崩,
11、给长子上书,做咸阳继承人。书还没写,今天就崩了,没人知道。长子书与傅皆在胡亥处,太子在国君与高口中。会发生什么?"
12、但这只是赵高对“赠书”内容的解读,原文未必如此。
13、关于这份“赠书”,《史记秦始皇本纪》写着“是给苏夕之子傅肃的”,似乎是秦始皇亲自书写、签名、盖章;而《李斯列传》据说是“赠赵高一书以复肃”,即秦始皇命赵高代笔。
14、无论如何,这本“礼物册”落入了赵主事的手中。
15、那么,秦始皇写作的时候,或者说赵高写作的时候,李斯在场吗?
16、应该是缺席的,不然赵高也不用跑到自己的住处,详细讲述整个事情的经过。
17、这样,问题就来了。
18、既然李斯本来就不知道“赐书”里面的内容,而赵高又一心要干矫诏大事,那就用不着跟李斯提秦始皇立扶苏的事,直接说秦始皇立的就是胡亥,岂不省事?
19、要知道, 《史记李斯列传》 里面说“斯长男由为三川守,诸男皆尚秦公主,女悉嫁秦诸公子”,李斯和秦始皇是多重儿女亲家!
20、秦始皇共有个儿子和女儿,李斯有多少个儿子娶了秦始皇的女儿,又有多少个女儿又嫁给了秦始皇的儿子,书中没有说。
21、鉴于《史记李斯列传》 和《史记秦始皇本纪》 都没有讲胡亥是李斯的女婿,那么可以肯定一点:胡亥不是李斯的女婿。
22、李斯如果要参与矫诏行动,他未必会支持胡亥,倒是应该为他的女婿争取继承帝位。
23、而且,李斯既是皇亲国戚,官居左丞相,身份地位都比赵高高得多,在能力方面,更加甩开赵高几条大街,他完全可以不听从赵高的摆布。
24、而从赵高的角度来说,他也应该有所顾忌,不可能找李斯密谋矫诏这种大逆不道的事。
25、退一万步说,赵高和李斯的这个“密谋”如果真的存在,也只能出自赵高之口,入于李斯之耳,旁人根本无从得知。
26、一百年后的司马迁写这样的“密谋”,只能是根据想象,凭空捏造。
27、所以,后世很多史学家认为,秦始皇的“赐书”里不提继承人则已,如果提继承人,只能是胡亥,不可能是扶苏。
28、有人认为,西周建立了嫡长子王位继承制,扶苏是嫡长子,秦帝国的继承人应该是扶苏。
29、但是,秦国地处西陲,对周礼并不是严格遵从。
30、从秦襄公正式建国算起,在秦国六百多年的历史中,先后出现过太子,这太子中,只有是长子,所占比例很低。
31、可以说,秦始皇选择公子扶苏做太子是低概率事件。
32、扶苏“以数直谏上”,因为多次顶撞秦始皇,被秦始皇贬斥到上郡(今陕西榆林东南)充当蒙恬的监军,早已离开政治中心,明显是个边缘人,不可能是帝位继承人。
33、有人说,秦始皇这是在培养扶苏的能力,让他到北地“历练”,为以后做太子做准备。
34、然而, 《史记蒙恬列传》 里有“(扶苏与将军蒙恬)暴师于外十余年,居上郡”的记载; 《史记李斯列传》 更明确指出“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屯边,今十有余年”。
35、如果是普通的“历练”,也就一两年时间,走走程序就得了。
36、但是,这是“十有余年”,直接就是不待见啊。
37、实际上,北京大学接受捐赠,收藏了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西汉竹简。这批汉简共包含古书,其中包括已亡佚的《赵正书》 。
38、先秦(包括秦朝)贵族礼制,男子用氏,女子用姓,秦国王室为嬴姓赵氏,赵正,就是秦始皇嬴政。
39、 《赵正书》 ,即是与秦始皇嬴政有关的书简。
40、竹简共,近,其中记录有秦二世胡亥的继位过程,原文为:昔者,秦王赵正出游天下,还至柏人而病,病笃,谓然流涕长叹息,谓左右曰:“吾忠臣也,其谋所立。”丞相臣斯、御史臣去疾,昧死顿首言曰:今道远,
41、而诏期群臣,恐大臣之有谋,请立子胡亥,为代后。”王曰:“可。”王死胡亥立,即杀其兄父骨、中尉恬、大赦罪人。
42、从这则记载来看,秦始皇钦定的接班人就是胡亥。
43、秦始皇是很宠爱胡亥的。
44、 《史记秦始皇本纪》 说:“少子胡亥爱慕请从,上许之。” 《史记李斯列传》 也说“少子胡亥爱,请从,上许之。余子莫从。”
45、秦始皇出巡,胡亥要求跟随,马上得到许可。“余子莫从”,其他儿子一律不得相从。
46、由此可见秦始皇对这个幼子情有独钟。
47、可以说,即使秦始皇不是暴病死亡于沙丘台(今河北邢台广宗县西北的太平台),胡亥被确立为太子的可能性也比其他远远公子要大。
48、一句话,如果胡亥不是秦始皇亲立,借赵高几个胆,他也不敢矫诏搞政变。
49、前文说过了,扶苏可不是善类,他是个连秦始皇都敢顶撞的主,他就是因为顶撞了秦始皇才被贬斥到上郡的;而与扶苏搭挡的蒙恬也是个忠义刚烈之士。
50、最可怕的是,他们俩人手里执掌着三十万重兵,矫旨,那是分分钟要掉脑袋的啊。
51、但从《史记李斯列传》 里扶苏和蒙恬接旨后的表现来看,秦始皇的诏书不是假的,并不是赵高矫诏搞的政变。
52、 《史记秦始皇本纪》 记:“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,胡亥私幸之”,即胡亥登上大位后,少不更事,很多政事都仗仰赵高替他决断,秦朝大权就渐渐傍落到了赵高手里。
53、李斯死后,赵高当上了丞相,不但搞出了一个“指鹿为马”的闹剧,还把秦王朝搞得乌烟瘴气,最终把秦王朝搞垮了。
54、所以,赵高在历史上的名气很臭。
55、不过,后世对赵高有一个很大的误会,认为赵高是一个“死太监”。
56、现在所有与赵高有关的影视作品,都把赵高设计成一个下巴无须、说话尖声细气的阉人。
57、究其原因,是《史记李斯列传》 里面有提到赵高是“宦人”,有“宦籍”;而《史记蒙恬列传》 又说“赵高昆弟数人,皆生隐宫。”
58、后世读者望文生义,就认定了赵高就是一个“死太监”,阉人。
59、实际上,“宦人”、“宦者”或“宦官”等词,都是在汉朝才出现的。
60、汉代的星相家认为,天帝星的旁边时时都拱卫有一个名叫“宦者”的星座。
61、因此,“宦人”、“宦者”或“宦官”等词就被用来指代侍候皇帝的人,但并不专门指代阉人。
62、把宦官和阉人划等号,是东汉以后的事。
63、原因是东汉统治者规定宦官全部都得是阉人。
64、在中国,商代甲骨文中有形为“凸刀”的字,意指“阉割”,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的恶例,但未见有将阉人作宫廷内侍的记述。
65、宫廷内侍开始使用阉人,最早的记载出现在《周礼》 中,其内赫然有“宫者使守内,以其人道绝也”之语。
66、于是,阉人就和“宫”字扯上了关系。
67、不过,在西周时期,阉人只称为“寺人”、“内竖”、“阍人”等等。
68、新出土的《张家山汉墓竹简》 表明,“宦”,在秦汉时期,只表示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。
69、“宦人”,指的就是任职于宫内之人;“宦籍”,指的就是用来登录出入于宫门者的登记册。
70、即司马迁写赵高是“宦人”、有“宦籍”,其意并不是说赵高是个阉人,而旨在交待赵高是个任职于宫中的皇帝的近臣。
71、至于《史记蒙恬列传》 说的“赵高昆弟数人,皆生隐宫”,秦史专家马非百在对《睡虎地云梦秦简》 研究后指出,这个“隐宫”,根本就是“隐官”的误写。
72、 《睡虎地云梦秦简》 里面提到的隐官,是官府开设的手工作坊,用来收容赦免后身体有残疾的受刑者。
73、 《张家山汉墓竹简》 里也有对“隐官”的解释,它既是指代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,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,与宫刑和阉人完全没有关系。
74、对于“赵高昆弟数人,皆生隐宫”的原因, 《史记蒙恬列传》 里也解释了,是因为“其母被刑僇”。
75、也就是说,赵高的母亲有罪“被刑僇”——注意喔,不是阉割,赵高的母亲“被刑僇”后,身体有残疾,刑满获赦,在“隐官”打工,和人结婚,生下了赵高几兄弟。
76、另外, 《张家山汉墓汉简》 又有“公士、公卒及士五(伍)、司寇、隐官子,皆为士五(伍)”的记载,意思是说,隐官生的儿子,其身份是无爵的士五。
77、那么,尽管赵高的母亲是受过刑罚的隐官,身份低贱,但是,赵高兄弟的身份是士五,与普通的庶民相同。
78、作为一个普通庶民,赵高是怎么走上仕途的呢?
79、 《史记李斯列传》 里,赵高自己提到:“高固内官之厮役也,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。”
80、即赵高走的是学史入仕的途径。
81、 《张家山汉墓汉简》 又说:“史之子学史。”即史官是世袭。由此可推知,赵高的父亲是个低级史官。
82、史家猜测,赵高的父亲极有可能是隐官中的下级文牍官吏,因此与在隐官工作的赵母婚配,生育了赵高与其兄弟。
83、赵高跟随父亲学史,不但通晓法律,而且精于书法。
84、东汉人许慎在《说文解字序》 的提到:“赵高作《爰历篇》 ,取史籀大篆,或颇省改。”
85、北魏人王情编纂的《古今文字志目》 中开列了出秦、汉、吴三朝书法家共五十九人,其中就有赵高。
86、南朝宋人羊欣的《采古来能书人名》 称赞赵高“善大篆”。
87、唐人张怀瓘《书断》 卷上《大篆》 则称:“赵高善篆。教始皇少子胡亥书。”
88、显然,赵高并不是阉人,他父亲也不是。
89、隋朝末年,在瓦岗建立了大魏政权的李密唾骂弑杀了隋炀帝宇文化及,指责宇文化及是赵高、侯景一样的祸国殃民之辈。
90、即赵高和侯景一样,都是不阉人。
91、但受东汉、唐、宋、明、清诸朝发生的阉人祸国现象的影响,很多人都根据司马迁留下的“宦人”、“宦籍”、“隐宫”等字眼认定了赵高就是个宦阉。
92、赵高本来有一个女儿,嫁给了参与了“望夷宫之变”的咸阳令阎乐。
93、明代学者郎瑛在著作《七修类稿》 时,想当然地断言:这不过是赵高的养女罢了。
94、当然,也有人曾为赵高翻过案,但没能推翻赵高的“宦阉”身份。
95、清代史学家赵翼根据《史记蒙恬列传》 中“赵高者,诸赵疏属也”这句话,在他所著作的《陔余丛考》 中,把赵高说成了赵国公子,因赵国被秦国所灭,为报国仇家恨,不惜挥刀自宫,混迹入秦宫,
96、目的是推秦灭秦,最后,终于达到了目的,虽为秦三世子婴所杀,却也含笑九泉。
97、早在赵翼之前, 《皇明四朝成仁录》 的作者、有志于反清复明的史学家屈大均曾经写诗赞美过赵高,诗云:
98、可怜百万死秦孤,只有赵高能雪耻。
99、赵高生长赵王家,泪洒长平作血死。
100、报赵尽倾秦县郡,报韩只得博浪沙。
101、但是,根据秦始皇对赵高的信任程度来看,赵高应当是秦国王室远亲,前面已经说了,按照先秦贵族礼制,男子用氏,女子用姓,赵高其实和秦始皇一样,都姓嬴,赵,是他的氏而已。
102、所以,“赵高复仇”之说是不成立的。
103、关于赵高之死, 《史记秦始皇本纪》 是这样记载的:“子婴遂刺杀高於斋宫,三族高家以徇咸阳。”即赵高死于秦三世子婴之手。
104、但《赵正书》 却记载为:“秦王胡亥弗听,遂行其意,杀丞相斯,立高,使行丞相、御史之事。未能终其年,而果杀胡亥。将军章邯入夷其国,杀高。”即赵高死于秦将章邯之手。
105、不管怎么样,赵高这个祸国殃民的败类都是罪有应得,不得好死。
本文[高级伪原创标题]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Copyright 2015-2022 南方商务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 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